【分析】神秘消失60年!潮剧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一段古
镇馆之宝
60年前,在揭阳西寨村的一座明代墓葬,出土了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的蔡伯皆剧本,有一个神秘的瓷罐同时出土却从不见记载,一直是一个未知的谜。日,经过记者探访知情人,瓷罐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终于重见天日。
在广潮剧潮剧艺术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件藏品和戏曲似乎没有关联。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仿龙泉青釉刻划花盖瓷罐,罐口直径约15厘米,罐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面为淡青黄色,保存至今色仍光亮可鉴。罐盖有些许残疵,但不影响其完整性。2001年经广省文物站鉴定,为明代初期文物。
潮剧专家受命实地考察明墓文物
瓷罐和明嘉靖蔡伯皆剧本摆放在一起, 两件文物是1958年在广揭阳县西寨村同一座明墓出土的。据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一书记载当时蔡伯皆剧本出五册,其三册出土后毁损无存,此是残存的二册。墓葬原有碑文一方,知墓主为黄州袁氏,碑已被毁;同时出土的还有服装瓷瓶等明器,也都已散失。而时至今日,却有一件完全消失不见于记载的文物,静静躺在广潮剧潮剧艺术博物馆的橱窗里,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记者为此走访了当年的见证人广潮剧88岁高龄的潮剧研究专家李老师。
谈起一个甲子前发生的事情,老先生仍思路清晰,细节也讲述得生动有趣。据李老师回忆,当年蔡伯皆剧本出土之后,起初存放在揭阳渔湖的公社文化馆。揭阳县文化局干部徐勋带队广潮剧接洽剧本出土相关事宜。彼时,自己山大学毕业刚刚分配到广潮剧,在研究室做资料工作,就把揭阳同行反映的文物出土信息撰文刊登在汇演快报上。刚巧被时任广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南生看到,吴南生非常重视文物,也十分关心潮剧,随即打电话到广潮剧了解情况,并且责成时任汕头地委副书记李雪光带队,和广潮剧委委员谢松以及自己,三人一同赴揭阳实地考察。
古墓挖掘现场更多细节浮出水面
到了文物出土现场,更多细节浮出水面。1958年大跃进,潮汕大地掀起一个坟整地的运动。在揭阳糖厂对面,隔河对岸有一座孤坟,当时地方政府想要铲掉孤坟把那一片整为耕地。坟墓掘开以后,一些随葬物品被挖掘出,其一部分迅速氧化损毁。在墓主的枕头两侧,起获了两件珍贵文物,一侧是这个青釉刻划花盖瓷罐,里面还有一些粘稠的液体,另一侧就是那几本蔡伯皆剧本。李老师说,当时他就实地考察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写了汇报材料,省文化厅的同志把上报材料整理成文,发表于1961年2月的文物杂志,介绍蔡伯皆剧本的详细出土过程。
老先生痛心地说,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出土的剧本存放在文化馆里都生了白蚁,后烧掉了。倒是因为蔡伯皆是传统剧目剧本,有两册被当地业余剧团借去参考,才得以幸存。这也应证了史载的出土五册,毁三册,现仅存二册的说法。
瓷罐成为潮剧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
调查事件完成以后,李老师就把从揭阳带回的仅剩两册剧本,连同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以及那个瓷罐,一同交给了当时的广潮剧秘书曾炳钦。曾炳钦同志把调查报告及各种文字资料,用信封密封好上交到了省里。由于当年经办的同志认为剧本等是文物,对这件瓷器没有足够的认识,当时没有一同送上去,而是在广潮剧保存下。
瓷罐逃过一劫成镇馆之宝
为了解瓷罐出土后的相关历史事实,记者还走访了著名潮剧研究专家编剧沈湘渠老师。沈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这个瓷罐在广潮剧保存下的更多细节。
文革期间,广潮剧是重灾区。在破四旧风暴,舞台上一切与古装戏有关的西当然都是旧,都应该破,连同多数剧本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均遭销毁,潮剧遭受重创,一片凋零。沈老师说,在那个特殊年代,广潮剧的很多藏品都毁于一旦。所幸的是,这个不起眼的瓷罐逃过一劫,依然完好留存在剧的一个角落。
潮剧艺术博物馆收藏众多宝贝
2010年,广潮剧潮剧艺术博物馆落成,这是潮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成为继承和传播潮剧的新阵地。为了收集保留潮剧文化遗,广潮剧向市民社会乃至全世界征集有关潮剧历史的资料。当时听说要修建潮剧艺术博物馆,曾炳钦老人想起这件一直珍藏的宝贝,就把这件用旧报纸封存多年的珍贵文物呈交给剧。
就这样,这件与明嘉靖蔡伯皆剧本同时出土逃过文革之后又出现在人们视野的瓷罐,终于重见天日陈列在展厅橱柜,成为潮剧艺术博物馆最古老的藏品,也可以说是镇馆之宝,对研究古代戏曲史和潮剧的历史源流,自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记者陈文惠陈史 通讯员李映蓉
编木木